简支钢混组合梁三种算法的经济性对比
一、简介
对于钢梁上铺混凝土楼板的工程,混凝土板目前工程常用做法为钢筋桁架楼承板,钢梁设计上来讲有三种算法,其一不考虑楼板组合作用,纯钢梁受力模式,其二钢梁与板考虑组合作用,采用弹性算法;其三为钢梁与板考虑组合作用, 采用塑性算法,实际工程中塑性算法也是规范推荐做法,应用较广,材料利用率高,以下主要从经济层面对比三种算法经济性。
二、钢梁截面宽厚比取值问题
钢梁截面板件宽厚比取值对经济性有较大影响,尤其是当截面较大时,腹板较高,厚度取值直接影响用钢量,所以对钢量截面板件合理构造取值是重要的一个方面。
按规范要求截面板件宽厚比根据塑性发展情况采用不同等级,分为S1~S5级;
1、对于一般受弯钢梁,不考虑组合作用,截面宽厚比可取S3级或者S4级,区别在于受压区域板件需要不要考虑一定的塑性开展,不考虑时直接取S4级即可,塑性发展系数取1.0;
2、对于采用弹性算法的组合梁,受压主要由砼承担,平时阶段通常不涉及钢构件受压问题,或者受压翼缘压力小,对承载力不起控制作用,不存在屈服情况,可不考虑,截面板件宽厚比可取S4级;
3、对于采用塑性算法的组合梁,由于考虑全截面塑性开展,对于受压板件根据规范应符合以下规定:
从规范条文上看,至少应采用S2级截面,即全截面达到塑性。对于受压翼缘宽度较窄,容易满足,即使不满足也有措施解决,此处不做过多讨论。对于腹板情况则相对复杂,其高厚比取值直接影响钢材用量,但结合实际情况,应具体分析,具体况有如下:
(1)对跨度不大的情况,一般钢梁截面较小,中性轴通常在钢梁上翼缘及以上,钢梁几乎处于全截面受拉,此种情况钢梁满足S4级要求即可;
(2)对于跨度较大,钢梁截面较大时,中性轴往往位于钢梁腹板范围,钢梁本身属于拉弯构件,关于拉弯构件规范未给出腹板相关宽厚比限值,如果直接采用受弯构件宽厚比要求则对于腹板而言太过保守。根据规范对于腹板局部屈曲控制原则,即取2倍受压区高度与厚度之比,
如截面为双轴对称H型即,说明腹板高厚比与此公式本质也是一致的,那按此原则,笔者认为,可对拉弯构件钢梁腹板按此原则,即取受压区域高度的2倍作为等效高度计算高厚比,塑性计算控制S2级时,腹板高厚比控制为72,腹板受压区高度,腹板最小厚度。为方便使用,现结合常见钢梁截面尺寸,总结出实际高度与等效高度之间关系,关于等效高度,现对于常用截面钢梁进行计算,对比列举如下:
由上表可知,对于常用高度钢梁腹板按以上原则通过列比,等效高最高也仅为腹板实际高度一半左右,而S2级和S4级腹板高厚比限值比例为72/124=0.58,即可得到,采用等效高度按S2级控制高厚比与采用实际腹板高度按S4级控制高厚比是相当的且一般情况下偏于保守的,故综上所述,对于一般工程采用塑性计算的组合梁,腹板高厚比建议直接按S4级控制即可。
三、案例
某简支梁廊桥跨度20m,梁间距2.5m,混凝土板厚度100mm,C30,附加面层荷载2.0kn/㎡,活荷载3.5kn/㎡,采用三种算法设计钢梁截面,材质为Q355B。为仅可能减小变量,钢梁高度一致,仅区分板件尺寸。
1、不考虑组合作用,钢梁截面H900x300x12x20
2、考虑组合作用,弹性算法,钢梁截面H900x200(250)x12x12(20)
3、考虑组合作用,塑性算法,钢梁截面H900x150(200)x12x12(16)
三种算法计算结果对比如下:
三种算法对比 | ||||
钢梁截面 | 应力比 | 延米重(kg/m) | 比例 | |
算法1 | H900x300x12x20 | 0.87 | 175 | 1.00 |
算法2 | H900x200(250)x12x12(20) | 0.86 | 140 | 0.80 |
算法3 | H900x150(200)x12x12(16) | 0.64 | 121 | 0.69 |
四、结论及建议
1、采用组合梁设计无论弹性算法或者塑性算法,钢梁腹板高厚比均可按S4控制;
2、考虑钢混组合作用经济性好很多,用钢量减少20%以上,塑性算法减少30%以上,对于一般楼面钢次梁推荐采用组合梁设计,可有效减少钢材用量;
3、组合梁塑性算法比弹性算法经济性更优异,不过通常情况下,由于塑性算法计算塑性极限承载力非常高,通常应力比也不会用的太高,否则梁截面过小,安全度降低,建议应力比控制在0.7以内,此时依然比弹性算法经济性要好,比纯钢梁用钢量节约在30%以上;
4、对于一般民用建筑楼盖次梁,建议考虑组合梁设计,并采用塑性算法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性。